孫子的《勸學》及其意義

Feb 8, 2025

孫子的《勸學》講解

孫子簡介

  • 孫子,名興,又稱孫放,趙國人。
  • 以孔子為師,與孟子不同,主張「性惡論」。
    • 人有天然欲望,需要教育和禮法來節制。
    • 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勸學是基於化性起義的主張。

勸學的中心思想

  • 學習的目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
  • 勸學的特點:運用大量比喻來說明道理。

勸學的比喻

第一組比喻:學習的意義

  1. 青出於藍而青於藍:學習後更優秀。
  2. 冰寒於水:學習改變本性。
  3. 火烤木材成車輪:學習改變本性持久。
  4. 木材成直,刀劍鋒利:後天改造的重要性。

第二組比喻:學習的方法

  • 善假於物:借助學習達到成功。
    1. 登高博見
    2. 順風呼聲
    3. 假借車馬
    4. 假借船隻

第三組比喻:積累與持之以恆

  • 積累知識的重要性
    1.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
    2.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 持之以恆的態度
    1. 奇驥與老馬
    2. 鳥木與金石

第四組比喻:專心一致

  • 幽隱與螃蟹:專心致志的重要性。

論證手法

  • 類比論證:通過已知事物推論出新道理。
  • 排比與對偶:增強文章氣勢,強調內容。

延伸例子

  1. 馬魯格:84歲肯尼亞小學生,為學習付出努力。
  2. 蘇洵:二十七歲奮發讀書,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馬拉拉:巴基斯坦女童,倡導教育權利。

結語

  • 學習的意義在於改變本性,提升品德。
  • 學習需要積累知識,持之以恆,專心致志。
  • 記得訂閱與分享龍老師的課堂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