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for:
La ocupación y la culpa de la sociedad moderna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一不干活就会有负罪感 前几天一位网友因为身体原因辞职了 本想借此机会休息一段时间 但只过了一个星期他就开始焦虑了 而且这个焦虑不是因为缺钱 纯粹是觉得自己失去了价值感 有个声音不断的质疑自己 不上班就是个废人 要养一下还用投资 你会被社会淘汰的 然后他又不得不开始投简历 回归到所谓的正常生活 哈喽宝贝们我是星河 今天咱们聊聊 为什么现在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累更倦 却死活不肯停下来 为什么一旦停下来 负罪感又迅速把人们拉回到更累更倦的轨道上 2016年 英国伦敦大学做了一项规模超大的 关于人们休息室主观体验的调查 调查范围涵盖了135个国家的18000名参与者 要知道全球也才197个国家 结果在休息室什么 感觉这个问题上 研究人员得到了两种近乎对立的答案 大部分人选择了放松 舒适安静等积极体验 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 休息对他们来说 意味着放纵焦虑懒散和羞耻 是不是个魔幻 现代社会都开始以休息为耻了 人们不仅让自己越来越忙 还乐于用忙来包装自己 忙碌成了现代人 证明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志 想想也是 你问我最近过得怎么样 我要是回答没事干 你可能会脑补 我是个没有工作 无所事事的废物 但我要说我太忙了 那就代表我有价值 被需要是个抢手货 即便你不这么想 我自己也会一言并且安自窃喜 社会学家乔纳森·格舒尼说 当下赋予我们社会地位的 是工作而非休息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佬 都标榜自己的日程排的有多满 有每天四点起床的 有36小时不睡觉的 有半夜回复邮件的 还有从来不休年假的 当我们认为自己比牛马还辛苦的时候 他们似乎用行动告诉我们 他们比我们还辛苦 而且正因为他们足够辛苦 才获得了今天的成功 于是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普通人也开始用忙碌 构建身份 彰显价值 即便这些忙碌可能没什么用 甚至可能是装出来的 在公司里 有意发现有一些人永远在忙 他们不停的开会 做报表 回邮件 有那么一刻你甚至都觉得经济并没有下行 还有些人已经失业了 却每天在咖啡厅图书馆假装上班 高雅悠闲的环境里坐满了神经紧张的中年人 典型的黑色幽默却又让人笑不出来 所以是什么让人们陷入了忙碌陷阱 又是什么剥夺了人们的休息自由 这些现象让我想起了1967年的一项暗黑实验 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 把小狗关进一个没法逃脱的笼子里 对其进行奠基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 小狗放弃了逃避行为 趴在笼子里无助的等待奠基 更遗憾的是 当把笼子改成能够逃脱的空间 小狗也没有做任何尝试 依然趴在那等待命运的惩罚 现在看来 这个实验有违伦理道德 但放到现在又再何时不过 因为我们每个人 似乎都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小狗 只能在社会的奠基下 用忙碌麻痹自己 而如果你知道了现代社会的隐性典籍 你就会发现 自己是在心甘情愿地接受命运的成果 跟过去的阶级固化不同 现代人普遍被灌输的一种思想是 人人平等 也就是说 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 社会资源不是某些人的特权 而是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 能者多得 德国哲学家韩秉哲 把现代社会称为攻击社会 也正是公济社会营造的一系列假象 让所有人在追逐一种虚无的可能性上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累更倦也更孤独 那公济社会是如何让人们主动把自己变成牛马的 要理解这个机制 我们得先把时间拨回到18世纪末 那个时候的西方社会 被哲学家米歇尔福克称为规训社会 通过在学校军队工厂医院和监狱等社会机构中 设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和考核体系 对人们进行高压管理 就像动物农场里的农场主 拿着皮鞭 一声声呵斥牛马 做他们必须要做的事 偷懒的 摆烂的 都会受到惩罚 规训社会强调否定性 用权力剥夺劳动者的人权 自由 个性 这种方式虽然有效 但不高效 因为人们难免会抵触 有些人甚至宁愿被关进监狱 也不干活 慢慢的统治阶级意识到 与其在肉体上压制 不如从思想上改造 于是传统的规信机制被弱化 取而代之的是强调肯定性的公济社会 原来那些最具代表性的社会经济 机构也变成了写字楼 银行 机场 健身房和购物中心 供给社会营造的是一种充满机遇和梦想的氛围 就是告诉你 只要你足够努力 你就能过上任何你想过上的生活 在这种捧杀下 人 人们不只是受到外部规则的约束 还会被自我实现的欲望所驱动 形成一种自我施压 自我剥削的新机制 表面上看人们有了更多的自由 但实际每个人都主动给自己带上了无形的枷锁 所以 我们能看到很多人一边抱怨社会太倦 又一边骂自己不够上进 一边说这破班是一天都不想上 又一边乖乖的加满到晚上十点 大家赋予了自己割裂的双重身份 既是劳累倦怠的奴隶 又是充满欲望的奴隶主 在这个乌托邦式的社会里 人们跟积极又朦胧的小老鼠一样 看到大家在跑 自己也跟着跑 跑快了 觉得自己有出息 跑慢了骂自己不争气 每只老鼠都筋疲力尽 却又停不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 韩秉哲把现代社会的制度 称为积极性的保证 公济社会除了让人们 越忙越骄傲 越嫌越焦虑之外 还带来了一些更为隐蔽的伤害 而这些伤害 又加重了人们病态的积极性 接下来你会发现 你的很多问题 其实都不是自己的怪癖 而是时代的顽疾 既然工具社会宣扬的是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那背后的一层意思是 没有成功就是自己不够努力 所以才有某主播口出狂言 让贤贵的粉丝找自己的原因 这么多年的工资长没长 有没有认真工作 一旦相信了成功就是努力的结果 人们就会为自己的努力而骄傲 并且看不起那些没有成功的人 谁让他们不努力呢 也就是说 工具主义不仅仅意味着一种 择优而取的资源分配机制 他还关乎社会对失败的态度 关乎人们如何看待那些不如自己的人 我们看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 总是炫耀自己有多努力 贬低年轻人不能吃苦 却对自己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 实际运气只字不提 但年轻人只是穷并不是傻 所以经营们的优越感 不仅不利于打破阶级固化 反而加重了阶层之间的分化和对立 为什么现在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 是我们越来越脆弱吗 并不是 而是我们需要承受的越来越多 根据社会组织2022年的统计 抑郁症已经成了一种全球流行病 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 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为18% 这些数据或许证明了一个现象 公济社会正批量生产抑郁症患者 你想啊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都是苦难教育 成功之前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可问题是 尽管我们上学上到头 加班加到兔 也没办法实现所谓的成功目标 赚不到钱买不起房 35岁可能被裁员 65岁可能才退休 我们本想靠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却被社会打击的一文不值 在价值 意义 成功等标准的不断裹挟下 我们不断的自责和后悔 我怎么这么没用 当初应该再努力点 我完全是个失败者 别说普通人 就是精神科医生 也受不了这种长期的自我配位 对吧 在工企社会,人们沉迷于自己的社会身份 而最能体现社会身份的除了工作就是消费 另外,忙碌会造成精神上的空虚 而消费带来的物质奖励刚好能填补这块空虚 这两个意念加,人们自然而然地陷入了另外一个陷阱 消费主义 我住在什么地方,开什么车,穿什么衣服 其实都是在向社会中的成员证明自己的价值 就像制造消费者一书中提到的 百货商店贩卖的是一种阶级身份 品牌不仅能给人安全感 还能通过符号工程 将商品与社会文化价值联系起来 我们越来越关注 别人眼中的自己的过程 其实也是越来越失去自我认同 越来越雾化自己的过程 说白了 用物质填充精神上的空虚 会让你变得更加空虚 因为你不再是 以自己为主体感知世界 而是以世界为主体来塑造自己 永远活在别人的凝视下 大家可以想一下 自己休息时会干嘛 短时间可能刷会儿手机打局游戏 长时间可能去旅游看个秀 不过这些活动结束后 我们的精力真的有所恢复吗 恐怕并没有 比如刷手机 大脑会自动进入预设模式网络 这种状态下的耗能比你专注时还高 再比如旅游 不仅身体要跟上特种冰射的强度 大脑也要努力适应新环境 身心同样比上班还累 所以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息 而是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忙碌 切换到具有刺激性奖励的活动中 本质上是换一种方式 继续消耗我们的精力 而真正的修行 是主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 给自己一片无干扰的空间 一段慢节奏的时间 韩炳哲把这种方式戏称为 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消极性 就是允许自己 从过度积极的状态中抽离出来 什么也不干 什么也不想 就静静的坐着感受呼吸 聆听内心的声音 有点像正年训练 不仅可以帮我们减轻压力 还能提高自我意识 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安眠 哲学家卡尔·布莱尼说 理解自己所受的限制 就是自由的开端 我们现在所受的限制就是 我们生活在一个 努力也未必有回报的社会 这不是劝大家躺平啊 而是说我们可能过于放大了 努力的作用 可能对自己的要求太过苛刻 可能把自己物化成了生产工具 所以 当我们在制定to-do list的时候 不如也列一份 Not to do list 22岁没考上研究生 未来依然有很多机会 30岁没买房买车 并不意味着人生失败 35岁没结婚生子 自己也可以很幸福 40岁没做到公司高管 职业生涯也不会就此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