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for: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

嗨 新加坡 他经历了1997年的 亚洲金融危机 2008年的次贷危机 但受到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最近二十年经济增长的势头 都没有衰减的意思 这个在发达经济体里边 是非常少见的 你看人均GDP 超越了当年不可一世的日本 本来还能跟他并驾齐驱的香港 在2008年之后 也逐渐被他拉开了距离 达到了全球第二 上期咱们详细聊了李光耀 他是怎么一步一步稳定了 国内种族冲突这个动荡的局势 搞定了基建 然后又快速提高了全民的教育水平 这些听起来都很厉害 但是它其实都属于基础 是地基 你很难说靠这些 他就能帮助新加坡 甩开邻居们一大截 而咱们今天要聊的 就是李光耀他的最后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就是吸引外资 李光耀 其实从最开始当上总理的时候 他就非常清楚 新加坡实在是太小了 自然资源也一般 如果想要快速脱贫 快速致富 那就必须要靠工业 靠外资 所以他在1961年 就成立了经济发展局EDB 虽然它叫经济发展局 你听起来好像应该是 发展经济的方方面面 但它最开始的全部重心 基本上都是围绕着 新加坡的工业建设 还有吸引外资 当时新加坡 可以说是举国之力去建工业园区 还成立了专门从事工业融资的 新加坡发展银行 之后这个经济发展局 就开始对外吆喝 它就给这些世界500强的公司 写信 打电话 甚至亲自去拜访 解释说新加坡好 又便宜 还是大港口 你们要是来这儿建工厂 我们政府一定全力配合你 但是你不能光嘴上吆喝 你肯定得拿出来点诚意 来 我来考考大家 你说它们外资最看重的东西是什么 没错 就是税收 新加坡最开始的时候 其实就是给来建厂的公司 一些税收减免 后来 直接干脆就把自己关税降到零了 企业的所得税也是越调越低 从最开始超过40% 一路降到现在只有17% 也就是说海外企业 要来新加坡做生意 只需要交17%的所得税 剩下全可以揣自己兜里 可能比他们本国的税率还低 而且个人所得税也有优惠 这一下就让新加坡成了一个 非常著名的避税天堂 同时新加坡还把到他们国家投资 做生意的流程都简化到最简 推行他所谓的叫单一窗口 大概就是说尽量刨去 所有贸易上的各种繁文缛节和限制 没有什么反垄断 没有什么审批牌照 外汇管制 你就来 来完了登个记 建厂 卖 赚钱就行了 到现在 新加坡都被世界银行排在全球第二 容易经商的地区 仅次于新西兰 这还没完 最开始六十年代的时候 新加坡他其实工会的实力很强 三天两头闹罢工 李光耀就觉得这哪行 对吧 哪个外企能受得了 员工天天这么闹法 于是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削弱工会 总之就是把外企来的大路 给你铺得平平的 你看看 这新加坡政府多有诚意 对吧 甚至都有些人觉得 他有点过于有诚意了 以至于新加坡遍地都是外企 甚至有点削弱了本土的企业 总之 就是大量的跨国公司 从六十年代末期开始纷至沓来 在新加坡建厂 最早期 还是像服装 玩具 木制品这些 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后来1968年德州仪器来了 1970年又引来了惠普 这两大电子巨头的入驻 一下就激活了新加坡的电子工业 跨国企业的到来 也让新加坡的制造业迅速崛起 你看 这是它制造业 比上GDP的占比 从1960年到1980年 持续飙升 从10%一直涨到了25% 也帮助了新加坡的GDP增长率 惊人地保持在超过10% 失业率长期保持在低位 即使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 经济增长率受到了一点影响 但是这个失业率一直都非常低 几乎为零 后来随着新加坡他越来越有钱 人工成本就越来越高 制造业其实就很难一直持续扩张 那怎么办呢 一个是往更高技术领域的方向发展 这个很直观 还有一点 我觉得还挺聪明的 他不是全球的贸易大港口 每天有那么多货在他这进进出出 那我其实就可以找一些 高附加值的产品 去给它进行下游的加工 比如说 那么多石油天天从我这过 那我就可以帮你们精炼原油 比如说你中东的朋友们 你就把原油运过来 然后我可以帮你做精炼 加工 给你这东西全弄好了 直接把这个成品再运到目的地 再比如说芯片 你上游的什么设计 制造我搞不了 但我可以搞下游的组装和测试 你们那些 比如电子产品的芯片生产出来 就直接运到我这 我连什么运输 带封装 测试 你睡一觉的功夫就全都给你搞好了 你看它其实就是 把这些产业下游的业务 跟港口中转给结合起来 给你来一个一条龙服务 这就让新加坡的制造业 到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政府那些吸引外资的政策 比如降低税率 削弱工会 简化流程这些 它不光是说简简单单地 吸引跨国企业来这建厂 同时也帮助新加坡成为了 全球第二大贸易港口 仅次于上海 你看其实很多国家 它为了保护本土的产业 对境外企业进入多多少少有些限制 但新加坡就不一样了 这政府从政策到银行等等 完完全全就把大门敞开 这就好比说各个国家 就像一个城市里头的 一个小区 一个小区似的 像美国 中国 那就属于比较大的小区 各个小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围栏 你进出都走门 那新加坡 它可能就像一个 特别繁忙的交通路口 你想想它地理位置重要 路还宽 然后过路费还低 可能还有很多交警 但是协同指挥 保证道路通畅 那它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个 非常重要的交通要塞 它有多重要呢 一般我们衡量一个国家 它对贸易的依赖度 可以看它的贸易总量比上它的GDP 注意这个贸易总量 指的不是它的净出口 而是出口加上进口的一个总量 就比如说有两个国家 A国家每年进口一万亿 出口一万亿 这个B国家没有任何贸易 你单看他俩的净出口 其实都是零 但你很明显这个A国家 他对贸易的依赖度要大得多 他的贸易总量就是两万亿 好 咱来看这个贸易总量和GDP的比例 美国 是27% 这就还可以 中国 是38% 就已经非常高了 而你知道新加坡是多少吗 337% 它的贸易总量 已经超过了它GDP的三倍 而这个数从1960年以来 就没下过200% 这有概念了吧 所以为什么咱说它是个路口呢 所以对新加坡来说 什么内需 内部经济 反倒是关于它经济的一个次要指标 对外贸易 才是他头号经济重镇 也正是因为如此 新加坡他控制自己的货币政策 就非常有意思了 他不调控利率 而是直接控制汇率 就假设我感觉新币贬值太厉害了 那我就会动用外汇储备 去买新币 反过来我要觉得它涨得太厉害了 那我就去卖新币 这种做法其实非常特殊 对央行的要求也非常苛刻 首先 咱来说说新加坡的央行 就是新加坡经管局 它为什么要这么做 大家回忆回忆 看你还记不记得之前讲的知识 央行它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不是经济发展 而是控制物价 控制通货膨胀 大部分国家的央行 它为什么会首选控制利率呢 因为利率它本质上控制的是 资金在国内的流通速度 它就有点像这个钱的流动 水龙头的大小 利率越低 就相当于这个水龙头开的越大 这钱就流得越快 那通胀就会起来一点 那央行肯定有其他手段 但一般来讲 利率其实是最主要的 但对于新加坡来说 它就非常特殊了 它不是个十字路口嘛 所以它的货币 其实不是在本国内部流通 而是在本国海外之间流通 主要就是跨境流动 打个比方说 就算新加坡国内它物价很稳定 但是海外因为某个什么原因 突然物价起来了 东西变贵了 那很可能新加坡的东西 也会物价跟着上涨 这时候央行如果通过调节利率 那也不是不行 但效果可能就不那么立竿见影 更简单 更直接的办法 你不是买外国东西变贵了吗 那我直接让新币升值 对我来说 买外国东西不就没那么贵了吗 国内的通货膨胀 也会得到相应的控制 从而控制本国的通货膨胀 这就是为什么说汇率的稳定 对于新加坡这个 特殊的贸易国家来讲 反倒更加重要 至于利率 什么M1 M2 M3这些 就让它按自由市场浮动吧 当然我强调一下 经济里什么都是联通的 它肯定不是非黑即白的 如果调利率也会带动汇率 调汇率也会产生其他负面的影响 但是咱就关注这个最主要的逻辑线 这个汇率的稳定 它不光是可以帮助新加坡 去更好地控制本国的通货膨胀 它还有一个好处 就是能让它 全球的贸易伙伴 投资伙伴 心里更踏实 更安稳 你想要是一个国家 他的汇率整天在那来回波动 波动太猛 还随时有崩盘的风险 那谁敢把钱都往你那投 谁敢把整个供应链 都放在你们国家 对吧 前期视频咱聊过日本的汇率 很多朋友就会有疑问 那你说日本的央行 它到底是想让日元升值 还是贬值呢 贬值不也刺激出口吗 其实那升值和贬值 肯定都是各有利弊 关键是什么呢 你不能老是剧烈波动 你不能老变 大部分的合作伙伴 都会希望你的汇率稳定 剧烈波动这才是央行最担心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前两天 看到日本央行因为日元跌得太猛 才不得不出手进来干预 而且新加坡他让汇率稳定 就管理汇率的方式 不像香港那样 就直接跟美元基本绑死了 新币它相对来说 有一个比较大的浮动空间 你看过去几年 新币兑美元 一直保持在0.69到0.76 这个区间里波动 这样一来既能让汇率相对地稳定 同时又给了新加坡政府 调控经济的空间 而不是说 什么玩意我都得紧紧地跟着美元 你看 我觉得还挺聪明 好 你听新加坡他控制汇率的这种方式 这也好 那也好 那你说其他贸易国家为什么不做呢 这就是因为 你要想有能力直接控制汇率 那不是那么容易的 它有一个必要条件 就是新加坡的央行 或者说新加坡的政府 它得足够足够足够地有钱 你想本来一般那些央行的政策 调节本国利率或者量化宽松 它直接印钱就行 对吧 但是你要调控汇率 你要让本币贬值还好说 我可以印点钱到市场上去卖 而如果你要想让本币升值 你是需要动用外汇储备 像欧元 美元这些 去买本币才行的 欧元 美元你又印不了 对吧 这就需要你有大量的外汇储备 这一点就排除掉了99%的国家 至于你说新加坡政府 他为什么这么有钱 你看他税收还那么低 他还放弃了 那么一个金饽饽的房地产市场 这个可就真没有什么捷径了 就是咱们刚才说的 李光耀政府作出的所有的努力 稳定局势 基建 教育 吸引外资 推动制造业等等 就让新加坡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样它长期就能处于贸易顺差 就是你的出口持续大于进口 你卖的东西永远比你买的东西多 那你不就赚钱 然后新加坡本国企业赚来的美元 就跑去新加坡的央行换成新币 那央行不就持有美元 这样新加坡的央行 它就逐渐积累起来了 越来越多的钱 越来越多的美元 所以这些钱它不是新加坡央行印的 确确实实就是新加坡的企业 自己赚来的 其实真正让新加坡有钱的 都不是贸易顺差 而是经常账户顺差 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成是钱的顺差 就是资本持续不断地流入大于流出 当然这里边包括了贸易顺差 但还有很大的一块 就是外部对新加坡投资地增加 你看理论上 就算一个国家 它的贸易收支是完全平衡的 但美国人 欧洲人就喜欢投资你 有大量的外资流入 那这个国家 他也会出现经常商务顺差 他也会变得很有钱 当然你可能会说 投资 那总有收回的一天 对吧 那你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保持吸引力 让这个外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进入 你看当年亚洲金融危机 其实就是 这些资本突然间撤离导致的 而新加坡至少到目前为止 在吸引外资这一块 做的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 你就看投资新加坡的好处 税率低 汇率稳定 有好的营商环境 然后语言上他说英语 教育水平还高 有顶尖的大学 顶尖的人才 同时政治环境也相对稳定 这么多优点叠加在一起 那吸引力也太大了 你要是个跨国公司 想在亚洲设立分部 或者想在亚洲搞什么业务 真的是很难不考虑新加坡 当然了 很多细心的朋友可能就会发现 刚刚说的这些优点 香港它是不是也都有 对吧 税率也低 也是港口城市 也很多人才 也说英语 咱们刚才说的 有一个数据叫容易经商指数 新加坡排全球第二 你知道香港排第几吗 第三 紧随其后 所以确实香港和新加坡都并列 会成为外资在亚洲投资的首选 很多年都可以说是齐头并进 咱就不说别的 就拿金融来说 一般那种国际大投行 它肯定是要cover二十四个小时 就是全球市场 比如说什么国债 外汇 大宗商品 它的交易基本上都是连轴转的 而且你还得服务亚洲的客户 又不能有时差 所以这些大投行 一般除了一个纽约 一个伦敦总部 在亚洲 抛开日本 一般还会选一个总部 基本上就是在香港和新加坡里边 选一个或者两个都要 你像我们以前在纽约上班的时候 基本上你早上去第一件事 就是先看看其他那些时区的同事们 发的那些总结 就是像什么日本 香港 新加坡 欧洲同事的总结 来看看他们那些时区都发生了什么 总之就是有大量的跨国企业 会把亚太区的中心设立在新加坡 当然它顺带带来的 还有资金 还有投资 新加坡的外国直接投资FDI 在2022年 达到了1408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 一个人口不到600万人的国家 FDI全球排第三 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这俩巨无霸 我简单挖了挖他这个FDI数据 他吸引的外部投资里边最大头的 不出意外就是金融领域 占到了超过一半 工业吸引的外资其实已经不多了 而且如果你看他吸引的外资 和他对外投出去的 其实是基本上会抵消的 谁给他投的钱呢 他吸引的外资主要还是来源于美国 然后是日本和英国 而他往外投的对象就不是美国了 而是中国大陆 其实还有一个国家 跟新加坡关系特别好 他是新加坡投资第二多的 也是大量投资新加坡的 你知道是哪个国家吗 就是荷兰 至于为什么呢 来 大家可以在底下讨论讨论 咱们暂且按下不表 你看 就是因为有这么巨量的外资流入 因为贸易 经常账户的双顺差 让新加坡央行的外汇储备越攒越多 越来越有钱 这才能让他有足够的底气 去调控新币的汇率 也给了全球的贸易伙伴 金融伙伴 有这个信心 可以把亚洲的总部或者亚太的总部 放在新加坡 而不会太担心 他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 出现像泰国 印尼那种崩盘的事情 好 你看 新加坡央行它积攒下来这么多钱 要是单纯就这么放着 去调控货币政策 那岂不是有点亏了 咱不如这样 我就先留出来一部分 足够作为缓冲去调节汇率 然后剩下的钱 我去成立一个基金拿去投资 这样多好 这就说到了 新加坡著名的国家主权基金 你就看 全球最有名的那些国家主权基金 要么就是中东那一片的 要么就是挪威的 这些都是基本上属于老天爷赏饭吃 都是靠卖石油赚的 而新加坡这些钱真的是靠自己赚的 他主要有两大主权基金 一个是GIC 就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另一个是淡马锡 两人加起来大概有1.2万亿美元 这些钱 要是立刻分给新加坡所有人的话 人均可以拿到22万美元 还挺多的 这俩基金其实早期主要的作用是 扶持新加坡本土的企业 本土的经济 当然这也是它政府的职责 所以在2000年前 基本上就是 在新加坡国内搞一些投资 搞一些建设 但是慢慢的 新加坡国内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了 或者咱换个角度说 就是基金这个钱它越来越多 国内已经都没啥可投的了 所以从2022年开始 这俩主权基金就开始投向全世界了 现在有大概70%的投资都在海外 虽说它俩都是政府100%控股的 但其实在运营上更像一个私营企业 就有点像我们理解的 巴菲特搞投资公司 其实就是到处去寻觅 那种回报率高的投资机会 只不过 这俩基金它的投资风格还不太一样 咱稍微展开一点 淡马锡它就更激进一点 大概是4000多亿美元的体量 它基本上全是股权投资 就是去买股票或者是做一些风投 比如说像什么腾讯 阿里 美团 Visa BlackRock这些它都持股 就我记得当时我在哥大上学的时候 淡马锡还来学校做过讲座 就招人这种 当时我真的是年少无知 就只知道它是一个新加坡的公司 完全没意识到就是这么一个巨无霸 它管的钱的体量 比巴菲特都还大不少 而GIC相对就更稳健一些 就有点像我们教科书里学的那种 非常科班的资产管理的方式 好家伙 就主打一个分散风险 什么玩意我都给你来一点 发展中国家的股票 发达国家的股票 债券 抗通胀的债券 房地产 私募等等 它样样都有 就组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资产组合 然后这俩股权基金 会把每年的投资回报 一半拿来资助政府 另一半就接着放回资产组合里 让这个雪球去越滚越大 现在给政府的这一半可以叫分红 相当于政府它每年拿的利息 这个其实就是新加坡政府 它财政收入最大的来源 占到它收入的五分之一 好 你看的这套模式 央行把钱给到主权基金 主权基金去投资 也可以买新加坡自己发的国债 然后赚来的钱 一部分再去资助政府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就是在新加坡它的央行跟政府 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 这个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 是非常不可持续的 我们之前也聊过 因为央行它的权力太大 它可以印钱 而政府 通常是处于一个缺钱的状态 那要是央行它听政府的 就很容易出现 这边印钱这边花的情况 所以绝大多数经济体 在吃了那么几次亏之后 会达成一个共识 就是要让央行跟政府完全独立 至少台面上是完全独立 但新加坡它就不 他的中央银行 跟政府是完全不独立的 甚至他也一点都不避讳这一点 就是这个钱在这里边挪来挪去 而更神奇的地方就在于 这个机制它就这么运行 还好好的 没出什么问题 你说他是怎么做到的 我认为哈这主要是源于新加坡政府 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就是它的腐败程度非常之低 根据透明国际的数据 新加坡政府 是世界上腐败程度第五低的国家 仅次于北欧那些国家 还有新西兰 这就可以让新加坡政府 它有非常强的执行力 我定了什么规矩 政策 可以非常有效地执行下去 而不至于在中间 一层一层传递的过程当中被吃掉 其实我觉得这个也是为什么 新加坡可以这么非常不符合 经济学理论的一个主要原因 咱们上期聊组屋制度的时候 其实也点到过这个点 经济学一般假设是什么 就是大家都是理性人 都是利己的 所以才整出来 各种自由竞争监督的机制 干什么都得博弈 其实它是通过牺牲一部分效率 去换公平 但新加坡政府就不一样了 它可以说做到了一个 相对非常清廉的政府 执行力非常强 从根上去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假设 这也是为什么你看到它各种政策 都跟传统经济学对着干 但是又没有那么大副作用的一个 重要的原因 也让它做到了效率优先 实用主义 那它是怎么做到这么清廉 效率这么高的一个政府呢 首先它确实是小 就人少 组织架构也小 是吧 这个咱就不多说了 除此之外它还有两个点 一个是赏 一个是罚 赏就是说它的政府官员 在全球几乎是薪水最高的 新加坡政府它不是讲究精英治国 又要精英 又要人家不贪 那怎么办 你就得给的足够多 比如说李显龙 他的年薪大概是160万美元 这个是全球表面上 薪水最高的领导人 当然 要避免腐败肯定还是得罚 李光耀他当时就设置了一个 贪污调查局 直接汇报给总理 权力非常大 就有点跟那个锦衣卫似的 说到罚这 咱稍微支出来一下下 聊一个大家可能都有所耳闻的东西 就是鞭刑 就是拿鞭子抽你的屁股 它覆盖的罪行还挺广的 不管是破坏公物 非法贷款 强奸 抢劫 都可能会被判鞭刑 当然不是说拿鞭子抽你一下 就给你放了 这牢肯定还是要坐的 只不过额外还得给你鞭刑 那有些人可能就觉得 不就是拿鞭子抽两下 这有什么的 对吧 还抽的是屁股 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那你可别这么想 我来跟你说一说它具体是怎么抽的 首先他是不会告诉这个犯人 具体你哪天要被抽的 就是你在坐牢的前三分之一时间 哪天都有可能被抽 要抽了当天就喊你过去 直接脱了裤子就抽 那你想犯人每天得多提心吊胆 具体怎么抽 谁来抽呢 行刑是精心挑选的 体格健硕 身材魁梧的男性 通过伸长手臂 以双脚为中心转轴 用全身的力量抽你 达到最低时速160公里每小时 最少90公斤的大(听不清) 这个鞭子是由藤条制成 行刑之前这鞭子会在水里泡一整夜 抽完以后一般会留下永久的疤痕 很多受过刑的犯人都说 这是他们一生当中最痛苦的经历 因为他抽的实在是太狠了 所以这个鞭刑 只针对身体健康的 五十岁以下的男性 而且最多就抽二十四下 你看这个鞭刑 是不是听着就非常恐怖 头皮发麻 没错 政府它要的就是这个震慑作用 而且这完全不是什么宣传 就是为了吓唬你大过执行的噱头 每年新加坡都有超过1500人 被判鞭刑 好 咱绕回来 说到刚才的主题 我来稍微帮大家简单总结一下 新加坡依靠着开放的对外政策 和低廉的劳动力 吸引来了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建厂 凭借着制造业迅速崛起 完成了初始积累之后 又凭借着贸易中心的优势 稳健的货币环境 高素质的劳动力 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基础建设 进一步成为了全球的金融中心 在这个过程中人均GDP 飙升到世界第二 而政府也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 好 那你看 新加坡它软硬件条件都这么好 同时又有非常开放的移民政策 自然而然就会吸引 全球各地的人才和精英 涌入到这个十字路口 2010年那会儿 每年大概有10万的新移民 涌入新加坡 这是什么概念 新加坡每年新出生的新生儿 才3万人 但有10万的新移民 你说说 现在新加坡有将近一半的人口 其实都不是在新加坡出生的 这么大量的移民 好的地方很显然 就是能带来更多的人才 给新加坡经济更好地支撑 但反过来这么多人的涌入 也会让本地人感到非常大的压力 竞争越来越激烈 还抬高了物价 其实这个也是没办法避免的事儿 反正我身边有不少 在新加坡生活的朋友 就说新加坡它确实很好 生活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物价越来越高 越来越卷 是不是感觉听我聊过 韩国 日本的朋友 就感觉熟悉的配方又回来了 你发现没有这些经济奇迹 一路走过来的亚洲国家 好像都差不多 一方面重视教育 重视人才 重视外资 重视出口 非常努力 另一方面崛起了之后又是压力大 生育率低 内卷 物价高 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个我们就不展开细聊了 总的来说我感觉 像压力大 物价高 贫富差距大 其实是发达国家 发达城市 它绕不开的一个问题 这里边新加坡至少从数据上来看 可能还算好的 但有一点我想稍微展开说一说的 就是物价 经济学人智库 甚至把新加坡跟苏黎世 并称为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 不过实际上我感觉它说全球最高 我觉得稍微有点不准确 你要是作为一个外国人直接去看 新加坡的物价确实很高 尤其是食品 你想它90%的食品都是靠进口的 那能不贵吗 再有就是车 咱们上期也说了 为了保证什么市容市貌 效率等等 给汽车加了乱七八糟各种税 相当于加了百分之二三百 但实际上对于本地人来讲 开车确实贵 但他们基本都不开车 都是坐公共交通 住房也确实贵 但政府不是提供租屋了吗 低收入人群还有大量的补贴 教育确实贵 你看新加坡的大学 一年的学费大概是四五万新币 但对本地人来讲 政府帮你付一大半 总之就是对于新加坡人来说 就算你收入不是特别高 也可以过上一个相当不错的生活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 对于新加坡本地人来讲 他的生活成本可能就没有那么高 说实话 反正就我个人的感觉 纽约的生活成本就比新加坡高不少 好 我们用两期视频 两万字来聊了一下新加坡的经济 我是希望能够既有逻辑线 又能涵盖到大部分新加坡的特点 当然毕竟我也没在那生活过 所以说如果有什么不准确的 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补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