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独立之路与一战

May 28, 2024

芬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通往独立之路

介绍

  • 讲者: Indy Neidell
  • 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导致芬兰独立的事件
  • 背景: 芬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地位和行动

战前的芬兰

  • 地位: 超过一个世纪以来都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
  • 自治地位: 作为大公国,由沙皇担任大公
    • 自己的货币、立法议会、等级议会、警察、邮政服务、军队
  • 社会分裂: 政府精英大多讲瑞典语;明显的阶级区分
  • 代表性: 大多数芬兰人在议会或等级议会中没有代表
  • 民族主义者的观点: 视俄罗斯为压迫者,但满足于自治

尼古拉二世沙皇统治下的变化(1894年)

  • 民族主义浪潮: 俄罗斯的泛斯拉夫主义运动;对芬兰特殊地位的不满
  • 俄罗斯化努力: 由总督尼古拉·鲍布里科夫主导
    • 引入卢布与芬兰马克并行
    • 增加俄语在行政和教育中的使用
    • 取消对俄罗斯人在芬兰的金融限制
    • 二月宣言(1899年): 将芬兰等级议会限制为仅具咨询功能

芬兰的抵抗

  • 政治激进主义: 由二月宣言引发;广泛的公众反应
  • 征兵法(1901年): 芬兰部队解散;芬兰人被征入俄军;消极抵抗和暴动
  • 鲍布里科夫的独裁权力(1903年): 于1904年被暗杀,凶手尤金·绍曼成为民族英雄
  • 经济增长: 人口几乎翻倍(1870-1914年);开始工业化
  • 工人运动: 社会民主党成立(1899年);提倡政治代表和阶级斗争
  • 1905年大罢工: 由日俄战争中俄罗斯的失败引发的民族主义行动
    • 国家警卫队和红卫队的形成
  • 十一月宣言(1905年): 废除了鲍布里科夫的法律
  • 新宪法(1906年): 单一议会,普选权;芬兰妇女的选举权
  • 议会斗争: 多次选举(1907-1917年);沙皇拒绝批准芬兰议会的法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 中立象征: 芬兰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但类似中立国家
  • 战争态度复杂: 一些亲德民族主义者;其他人希望从俄罗斯战败中获得政治让步
  • 猎兵运动: 在德国支持下形成;招募芬兰人加入德军以解放芬兰
  • 战略意义: 驻扎俄罗斯驻军;赫尔辛基被波罗的海舰队使用
  • 贸易与依赖: 贸易伙伴的转变;对俄罗斯小麦的依赖导致粮食短缺和饥饿恐惧
  • 社会主义宣传: 将苦难归咎于资产阶级和地主
  • 社会民主党控制(1916年): 由于无法召开会议感到沮丧;改革计划停滞

俄国革命的影响

  • 1917年3月: 彼得堡铁路的占领;承认临时政府;逮捕总督
  • 舰队哗变: 杀害军官;红旗飘扬和大规模逃兵
  • 新参议院的成立: 以Oskari Tokoi为首的社会主义多数;废除沙皇的立法
  • 芬兰地位不明: 不确定是否受临时政府控制
  • 联盟与权力法案(1917年): 芬兰社会主义者与布尔什维克结盟;权力法案通过但未获俄罗斯批准
  • 议会解散: 混乱升级,饥饿、失业、革命情绪从俄罗斯蔓延
  • 红卫队与白卫队: 对立派别重新组建;爆发暴力冲突

独立宣言

  • 争取独立: 保守派倡导独立以避免布尔什维克接管
  • 1917年12月6日: 独立宣言投票通过(100-88票)
  • 独立日: 每年12月6日庆祝

结论

  • 未来冲突: 独立后的内部斗争和对抗苏俄的战斗
  • 剧透提醒: 芬兰的命运将在战场上决定

感谢: Olli Pihlajamaa & Elmo Mustonen 的研究 关注: Facebook 和 Twitter